南方公務員考試研究中心
時政熱評:“國字號”為何成了騙人噱頭
最近,成都很多中小學生接到學校布置的任務,在家長陪同下觀看電視講座《如何高效學習》,并填寫問卷。結果,卻是賣書廣告。面對家長們的憤怒,教育部門叫冤說,此前“中國教研網(wǎng)”要求合作搞這個所謂的教研“課題”,看到“中國教研網(wǎng)”的國字號公章,就信以為真,想不到被徹底忽悠。其實,“中國教研網(wǎng)”既不是事業(yè)單位,也不隸屬于國家教育系統(tǒng),而是由北京某網(wǎng)絡公司運作,純商業(yè)機構。(6月17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教育部門栽在一枚假的國字號公章上,緣于迷信國字號背后讓人敬畏的權力資源。照理說用“中國”為企業(yè)冠名,并不代表實力、信譽,但中國一般的公司、企業(yè)名稱不能冠以“中國”、“中華”、“全國”的名頭。國字號成了稀缺的“殼資源”,產(chǎn)生雙刃劍效應,一方面排斥沒有“政府血統(tǒng)”的企業(yè)用“中國”的名頭;一方面也使得國字號不僅僅是一個名字,還成了“血統(tǒng)的證明”,暗示了企業(yè)與政府有“關系”。不少網(wǎng)站、企業(yè)都愛起個“中X”的名字,“打擦邊球”,認政府的“干親戚”,其實就是盜用了國家信用。
從宏觀的背景上看,中國正在從政府主導的計劃經(jīng)濟走向充分競爭的市場經(jīng)濟。但政府依然掌握著很大的資源,其中一些資源不合理、不公開地被配置到了跟政府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國字號手中,形成了一種不公平競爭的局面。讓人們對國字號又愛又怕,愛的是因為跟著國字號“有肉吃”,怕的是國字號背后那只政府的有形之手,破壞市場的公平競爭。
這種資源配置造成制度性的扭曲,從兩方面侵蝕了政府的信譽:一方面,真的國字號未必心向國家利益,往往部門利益優(yōu)先,比如“全國牙防組”打著國家的旗號,在大大小小的牙膏廣告里忽悠了十多年,原來是個只有兩張桌子的辦公室,其所謂“認證”是出賣國家信用作為企業(yè)產(chǎn)品的背書;另一方面,假國字號們,比如“中國教研網(wǎng)”打著國家旗號狐假虎威,撬動政府資源從中漁利。
所以關鍵還是政府退出市場競爭,資源不能不合理地輸送給國字號,這樣在民眾心中國字號才不再是特權公民,國字號也就不會成為騙人的噱頭。